用友基金会
首页 > 非遗项目

郭杜林晋氏月饼制作技艺
发布时间:2021-07-01 15:24:46

项目名称:Ⅷ-163 郭杜林晋氏月饼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山西省太原市




src=http___img.zhiribao.com_upload_images_201609_e_ef52ce6465e82497972f0be7f13a0a0ba3421adc.jpg&refer=http___img.zhiribao.jpg


历史渊源


金华火腿腌制技艺是古老的传统火腿腌制工艺。金华火腿始于唐盛于宋,距今已有一干二百多年悠久历史,是中国各类火腿的鼻祖。民间传说,火腿名称的来历,与宋代抗金名将宗泽有关,所以,已往火腿店开业,总是悬挂宗泽的画像,祝以香火,尊他为火腿业的祖师。地方志记载,早在南宋时,金华火腿就被列为贡品。后来又经过不断改进,制作技艺日益提高,品质更臻优良。当时东阳、义乌、兰溪、浦江、永康、金华等地农家,腌制火腿蔚然成风。因各县均为旧金华府属,故总称之为"金华火腿"。


基本内容


金华火腿主要使用金华出产的良种猪“两头乌”的后腿肉,皮薄骨细、肉脂比例适当、肌肉细嫩、肉质鲜美,再经过上盐、整形、翻腿、洗晒、风干等程序,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才能大功告成。

 

主要特征


金华火腿皮色黄亮、形似琵琶,以色、香、味、形“四绝”蜚声国内外。金华火腿瘦肉香咸带甜,肥肉香而不腻,不过质地就比较硬。一般可以在烹调时用于提鲜或切成片、丝、条、块、丁粒、末等形状拌菜。营养成分:火腿内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火腿制作经冬历夏,经过发酵分解,各种营养成分更易被人体所吸收,具有养胃生津、益肾壮阳、固骨髓、健足力、愈创口等作用。

 

重要价值


传说——“胡饼”西来

相传尧帝时,经过炎鞭百草,稷教稼穑,中国社会已进入农耕文明。但人们吃五谷仍是与树叶煮着吃或烤着吃,古时称作“粒食”,还没有像现在的面食。

有一次尧帝见谷仓被大雨淋毁倾倒,将贮藏的谷物碾砸成粉末,又经雨水浸泡成为糊状。尧帝不愿浪费,于是天晴后将面糊收集起来放在石板上晾晒。不想雨后阳光充沛,石块被晒得发烫,面糊也开始变干变黄并散发出从未有过的诱人的谷物香味。尧帝试着取下一块品尝,发现味道非常好,于是开始教人们用石制饼——这是中华民族最早对于饼的印象。

秦汉时期,经过长期的演变,人们的主食开始转变为汤饼和蒸饼。《四民月令》记载的“立秋日食煮饼及水溲饼”,《晋书》中记载“何曾尊豪,累世蒸饼上不作十字不食”和在《汉书·百官表》中,“少府”的属下有“汤官”,“主饼饵”的描述这些都是佐证。而上述的蒸饼、煮饼其实并不是现在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饼。在中国古代,“饼”一度是各类小麦面食的统称,我们今天吃的各式面条、饺子、馒头等在当时均可称为饼。而我们今天所谓的“饼”的起源——“胡饼”却是来源于国外,在遥远的西亚,小麦的原产地。

对于“胡饼”的传入,后世有许多不同的版本。一说是张骞通西域时,引入了胡桃、芝麻后,中国逐渐出现了以其为馅的饼;一说是班超经营西域时从西域传回来的;也有说是汉武帝时归顺汉朝的匈奴休屠王太子今日磾从西域传来的。晋代的张岱在其《夜航船》中就说,“金日磾作胡饼”。

最早的关于“胡饼”的记载见于司马彪所著《续汉书》:“灵帝好胡饼”。其后《晋书》典故“东床快婿”中书圣王羲之坦腹东床,啮胡饼,神色自若的故事更是被引为美谈。

“胡饼”的主要材料是小麦面粉、酥油、芝麻、盐等,经过烤制成为耐饥和便于长时间储存的面饼。经过汉代的引入和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胡饼的材料和制作方式也都产生了蜕变。洋葱、鸡蛋、牛奶、糖、清油、玫瑰、花生、蜂蜜等许多材料也被用于尝试不同的口味,而式样方面也渐渐演变出以馅为主的馅饼。在记述唐、五代时新奇风物的《清异录》中,就曾记载汤悦在驿舍遇见一位士人,招待他吃饭。其中有一种叫做“五福饼”的“炉饼”,各有五种,仔细品味,五种馅味各不相同。

演进——从红绫唐饼到“郭杜林”

“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胡麻饼源于东汉时期,是从西域传入的胡饼种类之一。到了唐代,胡麻饼发展成为大众化的方便食品,名满长安,以致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寄胡麻饼与杨万州》中的调侃显得那么自然而然。

与胡麻饼的大众化相比,同一时期的京城长安,还有另外一种饼风靡达官贵戚,那就是出自李唐宫廷的“红绫饼”。史载,僖宗年间,某年三月初三唐僖宗游览兴庆池时,正要泛舟食饼,听说新科进士二十八人正在曲江宴会,于是着人将饼以红绫作封按人数赐予进士,时人便将此饼唤做“红绫饼”。唐代诗人卢延让年轻时就曾经尝过皇帝赐赠的“红绫饼”,后来,他在四川做官时因感觉蜀人轻视他老迈无用,还曾写诗戏称“莫笑零落残牙齿,曾吃红绫饼餤来。”为官之人要以“曾吃红绫饼”为资本向小辈宣扬,可见红绫饼在唐代的地位。

然而盛名之下,“红绫饼”的制作方法却并不见多传,即便是在当时的京城长安也少有售卖。可在千里之外的太原城——李唐王朝的兴起之地,“红绫饼”却褪去红绫与御馔的光环,回归到它最初的状态——糖饼。

糖饼,是胡饼传入山西经过当地百姓改制后制作而成的包馅饼,馅料大多为豆沙和麦芽糖饴。有着胡人血统的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儿时起就极爱吃糖饼,称帝登基后依然保持着吃糖饼的习惯。因而糖饼也随着李氏王朝的步伐进入长安,选料更加精致,做工更加细化,同时作为宫廷御馔的糖饼被封以红绫,驰誉盛唐。由于糖饼盛名于唐代,又深受开国皇帝喜爱,因而人们又将“糖饼”称作“唐饼”。

到了宋代,面饼大多包有馅料,这是当时的时代风格,也是宋代经济空前繁荣的必然结果。宋代人的这种饮食风尚,导致了中国包馅面食自宋以来的极大丰盛。除了原有的小麦面粉、酥油、芝麻、盐、糖等材料之外,洋葱、鸡蛋、牛奶、清油、玫瑰、花生、蜂蜜等许多材料也被用于尝试不同的口味。同时,自唐以后,华夏大地历经五代、宋、元、明各朝,民族融合盛况空前,至清朝,形成了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封建大帝国。饮食文化在高度融合的同时,又体现出了丰富的地域性特点,而在民族融合程度较高的山西,这些特点尤为典型。为后来唐饼向“郭杜林”饼的演进奠定了基础。

清崇德三年(1638年),太原城内一家糕饼铺的郭姓、杜姓、林姓师徒三人专做唐饼的营生。八月中秋将近,饼铺生意越发红火,师徒三人连日操劳,做出的唐饼却依然供不应求。有一天傍晚,饭后疲惫不堪的师徒三人因酒劲不觉睡去,等到醒来时却发现之前和好的面因为天热已经发酵,不能再做传统的饼皮。郭师傅乘着酒劲,索性领着两个徒弟先尝试将生面和了麻油、饴糖等材料掺入已经发酵的面中,然后再按以前唐饼的工艺进行制作,没有想到的是做出的饼比以前做的唐饼更加酥软和香甜。这师徒三人酒后率性改进而成的唐饼一经上市,便立即得到消费者广泛赞誉,没过几天就引发了抢购热潮,每天前来购买这种饼的人络绎不绝,常常是要排很长时间的队才能买得到。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郭、杜、林师徒三人,便把这种饼叫做“郭杜林“。

1929年双合成太原老店迁入柳巷,建成新的糕饼作坊,开启了晋饼新的辉煌。双合成极重视“郭杜林”饼的选料做工,延请了数位正宗饼艺传人,潜心研发制作,使得双合成的“郭杜林”饼冠绝三晋,深受世人喜爱,成为山西人节日馈礼的不二选择。在以董事长赵光晋为代表的新一代双合成人努力下,“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工艺于2007年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制作流程


“郭杜林”晋式月饼采用特殊发酵揉捏、烫面等手法,通过窖圈熟藏,形成了晋饼技艺“凭手感”、“讲手法”的经验传承特色。

制饼

将和好的热面手工揪剂子,在柳木案板上揉圆压扁,饼剂中间厚、四周薄,捏成窝状包入饼馅,收口后揪去面头,保证压入模后上下及周边皮料厚薄均匀;揪面剂和抓馅讲究“一把准”,避免饼面过多接触器具而冷却起筋;“郭杜林”月饼的图案,最初由技师妙手点缀,清代中晚期曾流行篆字条纹,被视为“郭杜林”月饼的特殊图纹记号,后来又改篆字纹为水波纹,民间俗称为“鞋底子”。

烘烤

以阳泉无烟煤吊炉烤制,炉火与面饼之间以铁板分隔,技师双眼观察底火颜色、湿手入炉测试底火与上火的温度,凭经验调节炉温;入炉前在饼面上刷一遍糖浆,烤至微黄后再刷一遍糖浆,根据饼面起泡与否判断炉温,接着再烘烤,使成品出炉后色泽金黄发亮;技师凭嗅觉感知芝麻与玫瑰香味,掌握烘烤时间,使各种香味均衡。

储存

成品圈放储存是“郭杜林”月饼的特殊工艺。刚出炉的成品皮硬馅软,在陶瓷坛罐中存放一个月左右后,可以达到皮绵、馅酥、香酥一致的最佳口感。存放中间还需将饼面翻底。室内讲究无烟气、凉爽、干燥,成品储存一年内不会变质。

 

传承状况


“郭杜林”晋式月饼纯手工制作技艺和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保留着明清以来山西民间制饼业的传统技艺。而“以面为馅”的特殊工艺,具有北方制饼技艺的特征。

作为“郭杜林”晋式月饼技艺的正宗传承,太原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为“郭杜林”的成名、延续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并且为继承、发展、保护“郭杜林”晋式月饼技艺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由于近几年来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小麻、白小麦等作物退出农民的种植范围,导致“郭杜林”晋式月饼所需原料来源缺乏;“郭杜林”晋式月饼同中华民族“中秋节”传统习俗紧密相关,由于近几年来人们对传统节日风俗的淡忘,月饼的受众群体越来越狭窄;传统的手工制作,使其难以机械化批量生产,使这种工艺的生存空间和生产规模难以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