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基金会
首页 > 非遗项目

徽墨制作技艺
发布时间:2021-07-01 17:13:51

项目名称:-73 徽墨制作技艺                                                                           项目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安徽省绩溪县、歙县、黄山市屯溪区




src=http___img.mp.itc.cn_upload_20160927_0f896c685d894bb19487e3e664ccdeea_th.jpg&refer=http___img.mp.itc.jpg


发展起源


墨与笔砚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端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作为一种消耗品,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一般都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作为书写材料。据《述古书法纂》记载:"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也就是说人工墨的历史起始于周宣王。邢夷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开始,人工墨的出现,无论是从它的质量、使用价值,还是审美观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天然墨,天然墨因此被渐渐淘汰。至汉代,墨之原料开始取自松烟,其次是漆烟和桐烟。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松散,后来改用模制,经过入胶、和剂、蒸杵等工序制成墨锭,才使墨质坚实耐用。

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大量北方墨工纷纷南迁,导致制墨中心南移。易州墨工奚超父子逃到江南歙州,见这里松林茂密、溪水清澈,便定居下来,重操制墨旧业。他造出的墨"丰肌腻理,光泽如漆"。

南唐时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遂令其子廷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作为奖赏,奚氏一家从此更姓李。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此后,制墨高手纷纷涌现,如耿氏、张遇、潘谷、吴滋、戴彦衡等,徽州墨业进入第一个鼎盛期。

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到了明清时期,徽墨的制作进入盛世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产量激增,制墨技艺也不断进步,墨的图案绘刻和漆匣的装潢制作,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休宁派。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其中汪近圣和胡开文两位都是绩溪县人。他们对徽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终于制成了有如"金不换"的文苑珍品,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地球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的特点。这时期的徽墨按原料不同还可分为松烟、油烟、漆烟和超漆烟等品种,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清末民初著名的墨模木雕艺人胡国宾也是绩溪县上庄人。他们是清代与民国时期徽墨制作技艺传人的代表,其后代至今仍在当地传承徽墨制作技艺的精髓。


制作流程


徽墨制作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徽墨的制作过程相当讲究,程序大致可分为: 第一是采松。在著名的产松地选取古老的松枝,截成小段,削掉签刺,让它发火均匀。 第二是造窑。用木板作顶,每两板相连处,用泥土把它封密,窑留有气孔和取烟的小门。 第三是发火。取松枝三五枝作一堆,把它点燃。 第四是取烟。等到窑冷了,就可以从小门进去扫烟了。烟分前、中、后三等,后面是最好的,中间的次一等,前边的最差。烟是越轻越好,古人区分烟的优劣,只用手指一按就可以知道。凡是指头一落烟就飞起的是好烟,因为这证明烟细而轻。 第五是和制。要用细绢筛到缸里,再把煎好的胶和入,加药料拌匀。然后在铁臼里去捣研,捣过以后再放到墨模制墨。 第六是入灰。因为制成的墨是湿的,一经风吹日晒就要碎裂,必须放入灰里五六天,让它干了才行。 第七是出灰。入灰五六天后,先拿两块墨试着打打,若是发出一种干响,就可以了。然后再用布擦去墨上的灰,用黄蜡打磨,越光莹越好。之后,还有描金、漆色等工序。


主要品种及其特点


徽墨是以松烟、桐油烟、漆烟、胶为主要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使用的特种颜料。历代徽墨品种繁多,主要有漆烟、油烟、松烟、全烟、净烟、减胶、加香等。高级漆烟墨,是用桐油烟、麝香、冰片、金箔、珍珠粉等10余种名贵材料制成的。徽墨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使墨本身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各有自己独特的制作技艺,密不外传。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廷之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正因为有独特的配方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徽墨素有拈来轻、磨来清、嗅来馨、坚如玉、研无声、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美誉。

徽墨的另一个特点是造型美观,质量上乘。这主要是因为使用墨模的缘故。南唐李庭造小挺双脊龙纹墨锭,就是用墨模压制而成。至宋以后,墨模大量使用。而且墨模绘画和雕刻都很讲究。明、清时期墨模艺术也达到其巅峰。

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有自己特有的绝技且秘不外传,一派中针对不同的制墨原料,也会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如桐油、胡麻油、生漆均有独特的炼制、点烟、冷却、收集、贮藏方法,松烟窑的建造模式、烧火及松枝添加时间与数量、收烟及选胶、熬胶、配料和剂等也各有秘诀。


传承意义


徽墨的墨模由能工巧匠雕刻出名人的书画,集绘画、书法、雕刻、造型等艺术于一体,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珍品。在工业制图、装潢美术、印刷、医药、描瓷等许多方面,徽墨也有广泛应用。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和古香古色的手卷墨的生产,并增添、开发了新的品种。另外,将墨锭制成各种艺术形态并施以五彩,嵌在锦匣当中,以供人们鉴藏,是现代制墨业的一大特色,是我国目前高档的工艺美术品之一。


非遗传承人


汪爱军  作为国家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墨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汪爱军潜心研究,虚心求教,认真分析历代点烟技术,挖掘传统技艺。墨印制作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墨品的优劣和精美程度,雕模刻印也是保护传统徽墨制作技艺的重要一环,汪爱军深知此“绝技”的重要,不仅注意收集古旧墨模,还研究他们的雕刻技法,结合时代背景,创造性地开发了龙川墨、绩溪八景等珍贵墨模,既记录了历史又弘扬了徽文化,为徽墨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陷入困境


传承千年的徽墨,不论是观赏价值还是使用价值、收藏价值,均不在话下!然而制墨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如今仍在墨厂的工人年龄普遍偏大,尽管熟练工每个月可以挣到五六千元,但依然难以吸引年轻人的加入,千年徽墨,正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境。穿越千年的云烟,这项技艺却在渐行渐远……


荣誉成就


2018年5月21日,徽墨制作技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