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友基金会
首页 > 非遗项目

浙江丰同裕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发布时间:2021-11-23 15:09:55


编号

明细

内容

1

项目名称

浙江丰同裕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2

项目类别

传统技艺

3

申报地区

浙江乌镇景区、北京古北景区

4

历史渊源

2014年,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即利用物理防染印花法在自然白色坯布上隔染而成的民间染整技艺。桐乡是蓝印花布的主要流传区域,清末民初时就开办了印染作坊数十家,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丰子恺祖父丰小康在1841年创办的石门丰同裕染坊。如今,在江南这片丰饶的沃土上,新的“丰同裕”已经营多年,延续并发展着它独有的江南风韵。

5

保护措施

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桐乡市丰同裕蓝印布艺有限公司总经理哀警卫介绍,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蓝印花布生产性保护基地之一,丰同裕在继承传统工艺、传统图案的基础上,把源源不断的创意设计融入产品开发,并打破传统蓝印花布蓝白两色的固有概念,研发出80个色阶样本,推出了创意家居、服饰、渐变色、草木染等几十个系列,几百种产品。

    “我们设计了适合现代生活、年轻化的实用蓝印花布布艺品,包括服装、配饰、箱包、围巾、方巾、文具等多类桐乡蓝印花布创新产品。2016年,我们淘汰掉60%的老款蓝印花布,保留经典图案与款式,开发新型蓝印花布布艺品与蓝印花布文创衍生品,目的是让传统工艺更现代、更贴近生活、更时尚。”哀警卫说。

    随着现代印染工业的兴起,传统蓝印花布的产品消费逐渐淡化,传承发展也面临现代文化、机械量产等多方面的冲击。“手工艺的美感、精致感仍是目前机械化生产所无法取代的,每一道工序都凝结了手工艺人的心血,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是巨大的。”谈及如何在当下更好地推广蓝印花布系列手工产品,丰同裕染坊蓝印花布创新团队的一位工作人员说,一方面要把产品做精,另一方面还要创新营销方式,让更多人有充分了解传统印染技艺的渠道。

    正如该工作人员所言,如今,位于乌镇的裕兴布坊已全面改造成新型桐乡蓝印花布生活馆,产品皆为蓝印花布创新当季品,面料与染色皆绿色健康、充满艺术感。“利用乌镇西栅的地理环境和客流量大、中高消费人群多的优势,以桐乡蓝印花布文化和手作慢生活为主题全面打造文化环境,成为桐乡蓝印花布良好形象展示和地方文化推广的窗口,同时接轨北京古北水镇永顺染坊,上架草木染技艺及桐乡蓝印花布产品,将桐乡原生态染坊文化与设计衍生品推向北方市场。”哀警卫说。

6

优点

除了蓝印花布时刻紧跟潮流而动外,桐乡竹编的传承之路也颇为独特。这门老手艺如今通过年轻人的灵感与创意,日渐编织出更美好的前程。

    从研发竹编DIY材料包到编撰体验教材,从开设竹编私房课到网络直播教学,竹芸工坊创始人、“85后”的竹编传承人钱利淮和他的团队用“玩”的方式,一步一个脚印,让竹编这种少数人从事的老手艺,从小众作坊走向大众传承。在他们看来,传承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

    破篾、刮青、起底、收口……钱利淮一边娴熟操作着,一边为身旁围坐着的孩子们讲解竹编要领。眼前的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曾走出陈庄村,大学时主修工业设计,毕业后却子承父业,重新拾起了竹编技艺。“与父辈们传承竹编技艺不同的地方在于,我采取了更加贴近年轻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传承方式。”其父是乌镇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钱鑫明,如今父子俩为了竹编事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精细化“分工”:父亲在老家经营,他的店随着近年来传统工艺振兴潮而重新红火起来;钱利淮创立了竹芸工房竹编工作室,目的是广泛拓展服务人群。

    “让竹编再度进入民众生活的另一条路就是推广教学。”钱利淮回忆,世界互联网大会落户乌镇让他看到了互联网技术在传承非遗方面的巨大潜力,萌生了借助互联网传播竹编文化的想法。如今,他和他的团队制作了内容丰富、适合不同年龄段与基础的竹编网络课件,并在自己的“竹芸”微店上不定期推出竹编DIY商品、竹器编结在线课程,人们可以根据需要购买材料,通过网络在家学习竹编。

7

当代价值

如今,丰同裕在浙江乌镇景区、北京古北景区建立了蓝印花布产品展销基地,大力发展蓝印花布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今年6月,“青出于蓝”中国传统纺织印染技艺论坛即将在桐乡举办。“再造一个百年丰同裕”是传承人哀警卫的梦想。

    同样,眼下想要学习竹编的人越来越多,这让钱利淮对所从事的竹编工艺越发充满信心。“接下来,我还打算将自己的工作室搬回陈庄村,吸引更多人走进这个竹编文化悠久的村庄,以了解竹编、传承竹编。”他说。

    “由不同历史时期桐乡先民创造的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并世代相传的传统手工艺,承载着鲜明江南水乡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好它们是我们这一代桐乡人的责任与使命。”桐乡市文广新局局长吴利民说。

    非遗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除了要求传承人怀有一份责任感,更要探索一条合适的传承之路。“要叩问传统工艺在当代生存的意义,要为其谋求生长空间,寻求被当代人接受与选择的归宿,最终要使其服务于这个时代,真正实现它的价值。”桐乡市文化馆馆长、非遗中心主任褚红斌说,如何实现并扩大延展这种价值,桐乡的传统手工艺人及非遗传承人正在携手努力。

    此行中,媒体记者们还考察了桐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该馆以讲述“桐乡故事”为主线,融“展示、展演、传习”为一体,运用实物、图片、场景再现、音像资料及现代多媒体等多种展陈手段,全面展现了蚕乡、水乡、菊乡的独特魅力。共展出桐乡非遗项目89项,实物1000余件。还设有“传奇·百工”展区,大批传统手工艺项目琳琅满目,与传习坊内的非遗传承人现场技艺展演相得益彰。

    近年来,结合展览的举办,桐乡还推出了剪纸、桃核雕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木雕、麦秆画等项目专题传习班。“因为名额有限,往往在微信公众平台一推出就被‘秒杀’。”褚红斌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共有500多名非遗爱好者参加了传习班。在满意度调查中,98%以上的参与者表示很满意,希望能够继续举办。“竹编、木雕书刻等其他项目的传习班都已提上日程,包括剪纸、桃核雕刻、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麦秆画等升级提高班也将陆续推出,最大程度地满足市民对传统技艺以及传统文化的需求。